群眾足球難題如何破?

近年來,我國體育事業發展迅速,同時也存在諸多固有的或在新形勢下出現的問題: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舉國體制和市場機制、奧運項目和非奧運項目、教育系統培養體育后備人才與三級訓練體制等,它們都是體育事業有機統一的整體,必須協調處理好這些矛盾和關系。為此,本報推出“問解體育”欄目,將陸續對這些基本問題進行討論,希冀理順其中關系,為我國體育體制轉型助力。

日前,由國家體育總局、中央電視台、教育部聯合主辦的“誰是球王”第三季——中國民間足球爭霸賽報名工作在全國60個城市全面展開,讓我們欣喜地看到了無論是政府還是媒體對群眾足球的重視。

相對於圍繞世界杯對國足展開的口誅筆伐,我國群眾足球發展近年來一直呈現“逆勢上漲”態勢。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司長劉國永對此表示,讓看球評球的普通民眾愛踢球,政府和社會聯動解決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推動我國群眾足球不斷發展的重要支撐。

今年31歲的趙岳在北京工作,退役前他是深圳健力寶足球隊隊員。由於所住的曉月苑小區沒有足球場,每到周末,他都會和朋友每人花20元到方庄體育場踢上兩小時。趙岳對本報記者說:“現在工作穩定了,這樣的方式相當於朋友聚會。”

在全國,像趙岳這樣將踢球作為健身活動之一的人不在少數,另一方面,我國注冊球員數量卻在不斷萎縮。一位足球人士這樣描述我國群眾足球的現狀:“中年人踢球,老年人看球,年輕人打籃球。真正影響未來足球發展的孩子們都在學校學習,沒有孩子踢球。”

中國中學生足球協會秘書長李連江認為,應試教育、師資力量不足、場地不足以及獨生子女安全等,是造成校園足球普及率不高的重要因素。

如何重拾家長、學校、社會對足球的熱情?一方面,應通過更多像“誰是球王”足球選拔賽這樣的活動,讓更多看球評球的人喜歡踢球。“通過參與其中,讓普通民眾特別是青少年正確理解足球的文化功能、教育內涵,切實提高足球人口。”劉國永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更重要的,要改變青少年足球培養中的唯成績論,營造寬鬆氛圍。“外國小孩的踢球環境特別寬鬆,家人看著孩子踢球也特別高興,沒有要求他們一定要拿到什麼成績。”曾在國外冬訓的趙岳認為,我國現在草根足球的寬鬆快樂氛圍對於青少年足球培養大有裨益。

全國有多少足球場?我國目前正在對全國體育場地進行普查。然而,場地不足,這確是影響我國群眾足球發展的又一難題。在城市中心區,很多中小學沒有像樣的足球場地。以北京市東城區為例,全區200多所中小學,標准足球場僅有幾塊﹔而在各大城市的居民小區,足球場的規劃設計更是難見蹤影。

公共球場的“僧多粥少”,讓草根足球活動發展受限頗多。池先生是一位職業建筑設計師,他率領的變形金剛隊今年已是第三次參加北京有30年歷史的“百隊杯”草根足球比賽了。由於沒有訓練場地,他們基本不安排訓練。池先生對本報記者表示:“希望政府多開放一些學校球場,多建一些公益球場,讓孩子們不用坐很久的公交車才能踢到球。”

作為最為重要的足球基礎設施,政府無疑應在場地建設上承擔主要角色。在荷蘭,中央政府90%的體育預算投資到草根基層,而地方政府的體育資金100%用於業余體育,不供養專業隊或職業隊。所有的草根俱樂部的場地都由政府免費提供。

劉國永說,國家發改委和國家體育總局提出,“十二五”期間將在沒有足球場的縣級市建設500個標准田徑場,同時聯合各地政府在社區建一些非標准的、就地取材的、多功能的球類場地。此外,政府也在思考如何引導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其中,並把老百姓踢球難問題納入國家未來規劃當中。

據了解,目前,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結構性缺編現象在各地較為普遍,而專門教孩子的足球教練堪稱匱乏。在一些中小學,足球教練主要是由體育老師客串。“老師培訓不是簡單地上三五天課就完了,如果不進行反復的學習,是不行的。”曾執教廣州富力隊的李鮮中教練對本報記者表示,現在基層教練員收入水平太低,又需要學習多項專業能力,這造成了我國在青少年足球基層教練上的稀缺。

曾創造傳控打法革命的西班牙,在培養基層教練方面值得我們學習。20年前,兵敗世界杯的西班牙開始制定詳細可行的振興西班牙足球的長期計劃,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培訓教練。根據歐足聯的統計,西班牙目前擁有歐洲足聯A級和職業級証書的教練已多達1.5萬名。

劉國永建議,應建立起和青少年校園足球、國內聯賽打通的業余足球聯賽體系,同時在足球領域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培養更多有專業技能的基層足球教練員。

此外,國家可以通過外派學習、退役球員培訓等方式打造大批專業技能全面的足球教練隊伍。他們不僅可以在基層發現好苗子,幫助他們完成基本功、個人技能訓練和技戰術訓練,還能指導廣大群眾在足球活動中減少不必要的受傷,科學健康快樂地踢球。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呼叫中心ENGLISH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17]9786-1126號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258號京ICP証000006號京公網安備008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